他想趁着这次整理藏书阁,顺便弄个公共图书馆。
吴有为打算建立一个公共图书馆,他跟翰林们说了公共图书馆的用途。
筹建图书馆,当然是通过万通联系上了宪宗皇帝,皇帝批准的事情了,而且皇帝为了方便行事,依然动用自己的内库,不跟户部伸手要银子。
这样一来,朝中大臣也不能说什么了。
毕竟人家皇帝花的是自己的小金库,又不是国库,而且这两年,国库日益丰盈,官员们底气十足啊。
“公共图书馆?”翰林学士皱眉:“这名字不雅。”
“那就叫大明公共图书馆。”吴有为直接冠上了“大明”二字。
“为何要.. 公共二字可否去掉?”刘健小声提议:“因为听起来好像是给内宦们准备的...
公共,公公,多相似?
“太史公日: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。”吴有为摇头晃脑:“公共,公为平均;共为合力。合起来的意思是:共同进行平均分配。挺合适的嘛。”
最后,名字就这么定下来了,因为冠上了“大明”二字,谁敢不从?
不过因为外面的书籍多而杂,不如翰林们亲自动手,抄写一批,然后刊印成册,手稿当然放在图书馆里,不得外借;但是刊印的可以售卖、外借等等....。
当然,抄书不白抄,按字数统计,鉴于文言文都是很简洁的东西,吴有为给出了十字一文钱的价格。
百字就是十文钱,千字可就是一百文钱,万字可就是一千文钱,那就是一吊钱,等于一两白银。
一个人,一天总能抄写万字吧?一日一两银子,高工资了。
这大明朝的官场之中,分为浊流和清流两股。
像县令,知府这等治理一方的官员,一般都叫做浊流。
而像御史言官、翰林编撰等人,则被称作清流。
俗话说:清流好名,浊流好利。
翰林院的这些人,都好名,你要是让他们收点孝敬钱,那跟要了他们的命一一样,会被他们记恨的;但是你要是求个字,求副画,却完全可以。
他们卖字画并不以为耻,反而引以为荣。
而吴有为建立一座公共图书馆的提议,得到了他们巨大的支持,反正每日手抄书本,就能有润笔费可拿,又能留名在书上,简直是翰林们最爱干的事情了。
正月里就在忙碌中渡过。
二月二,龙抬头,啃猪头。
二月辛未,大理寺少卿宋旻,侍郎曾翠、原杰黄琛,副都御史滕昭巡视畿南、浙江、河南、四川、福建,考察官吏,访军民疾苦。
另直隶有巡抚等官者,命亦如之。
其实就是让他们去巡视天下,看玉米的栽种情况如何?各地虽然都说是丰收,可宪宗皇帝还是要审核一遍,看有没有人冒功领赏,再有就是军中的屯田如何?辣椒可还好
如今辣椒和烈酒齐头并进。
都是出口的大宗买卖,尤其是那“烈酒“还不用粮食酿造... 大明可坑惨了那些嗜酒的外族人。
而在江南之地,大片的山地上,长出了甘....
丁丑,因春日干旱,皇帝命人祷雨于郊外祭坛。
宪宗皇帝在人选上,考虑了许久,他最后钦点简王代帝祷雨,李东阳为诵读官,诵读祭文。
别看只是在祭坛上站着诵读祭文,那也是无上光荣的事情。
翰林院里不少人都激动不已,这可是翰林院集体的光荣。
倒是李东阳,还能沉下心来,静静的写了一篇辞藻华丽的祭文,在那一日朗读出来。
结果他刚读完将祭文投入烈火,就有风云骤起,等燃烧成灰后,细雨缓缓飘落,整整下了一日一夜,解了春日的干旱情况。
戊寅,振广西饥。
广西因为是苗地,又分寨子,土司颇多,如果闹了饥荒,是要出事情的,以往大明是一手打一手拉,因为人太多,赈济不过来。
现在不同了,大明有的是粮食!
罗伦那边三季稻已经在沿海种植成功,不过三季稻仅仅供给自己人种植吃用,双季稻就送去赈灾。
大明的大手笔让外族,人知道大明不缺吃穿,但凡是不愁吃穿,必定兵马精良,一下子,这些人就老实了许多。
而工部的人也开始往翰林院跑了,户部送来了去年翰林院要的防止蠹虫蛀书的东.....
第294章 成华六年的春天
三月甲申,免湖广、山东被灾税粮。
宪宗皇帝如今粮食充足,人也大方了起来,免税粮免的很频繁,他越是如此,外族的人越是不敢得瑟,因为能减免赋税,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强盛。
不强盛,也不能不需要赋税啊!
同样的三月,还有清明节。
明朝在清明重阳都有假期,休了一日,祭祖。
此次祭祖,吴有为让吴琼担任了主祭,让他慢慢的接手吴氏一 一族。
三月同时也是开春的时候了,一年之计在于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