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主将这三州的兵力都调集到都城,加上驻守都城的擒生军和御卫班直军,统共有十万兵力防守都城。面对北廷来势汹汹、号称十五万的大军,乾顺君臣都有不敌之感。多数朝臣都在嚷着弃都西去,也有朝臣建议说弃都北去,与晋王察哥的勤王军会合。但察哥此时到了什么地方谁也不知道,一直没有消息禀报都城,甚至有朝臣怀疑晋王已经有了异心,根本就没有南下勤王。
众说纷纭,朝堂上吵成一锅粥,乾顺急怒攻心下,吐出一口血。
乾顺在这紧要的关头,倒在了病榻上,召进最信任的濮王仁忠、舒王仁礼、擒生军都统李良辅、驸马将军悟儿思齐四人,问当守还是当弃。
仁忠说“君王不可弃国都”,仁礼说“留得青山在”,赞成弃都,李良辅和悟儿思齐赞同仁礼的意见,但在西去和北去上有分歧。
李良辅建议北上,会合晋王,以北定府和阴山为留守,可进可退。
悟儿思齐反对,说北上东有辽军,北有汪古部,将陷入三面夹攻之中,情势更危险;不如西去,以甘肃军司(甘肃掖州)为都,东南有凉州,西北有肃州(甘肃酒泉)和瓜州西平军司,北有黑水镇燕军司,并有荒漠与辽、宋相隔,有利于休养生息,恢复实力,再图收复旧地。
仁礼赞同悟儿思齐西进的意见。
乾顺阖目良久,沉叹一声睁眼,面容突然间仿佛老了十岁,目中有着无尽的哀痛,“察哥一直无消息,只有两个可能,一则生了异心,二则已生不测……”他说到这里,只觉胸口壅堵,张嘴吐出一口血来。
作者有话要说:备注:
西夏擒生军:因为在战斗中生擒敌军为奴隶,故此得名。约有十万,多数驻扎在都城兴庆府郊外,一部分驻扎在拱卫都城南面的静、顺二州。平时戍卫京城,战时则外调。
正文 363西夏之悲(三)
“陛下!”周遭惊呼。
乾顺挥退臣子和侍从,拿起枕边的帕子拭了嘴边的血,身子倚在靠枕上,沉痛怆然的目光扫视榻前的臣子,低哑的声音叹息着说道:“朕悔不该贬察哥北去,如今却是悔之晚矣……”
榻前四臣神色皆是恻然,而濮王仁忠神色更是复杂。
乾顺缓了缓情绪,令宫侍传召太子仁孝,并召梁国正献王嵬名安惠、中书相王仁忠、尚书相王枢、侍中高守忠、枢密使慕浚、太尉曹勉、御史大夫芭里祖仁等大臣入宫。
半个时辰后,太子和被召大臣相继入见寝宫。
乾顺已用了一碗参汤,面上也略有了些精神,环顾榻前众臣,说道:“如今国危之际,朝上议守议弃不一,都各有道理。”他吁叹一声,沉痛的声音道,“朕执国祚已五十一年,为历代即位最长者,大夏自朕手中而兴,疆域、国力、兵力,均为历代之盛,无愧先皇交付基业。奈何天意不顾,内有罔顾恩义的乱臣贼子,通谋外国,以致危局,非战之罪。”
所谓“非战之罪”通常是给自己脱责之辞,表示不是自己的无能。不过此刻榻前的大臣都无心去想这些,他们关心的是皇帝的决断。
“……国家有兴就有衰,有起就有落,此为常道。宋朝百万禁军,也有靖康危变之时,都破君掳之耻。然则两宋分立,君明、臣贤,国力又起。前车之鉴,后事之师。吾等当以宋朝靖康之事为戒,都城弃了,可再夺回来,但君臣若失,则国失矣。”
榻前多数大臣都是赞成弃都的,除了仁忠、王枢等几位大臣外,其他人心里都松了口气。
便听皇帝道:“朕意已决,暂弃兴庆府,大军西去,以甘州为临都……”
乾顺强撑着精神,一一做了安排,众臣应命,各去措置。
乾顺留下太子,屏退侍从,细细嘱咐,仁孝含着泪应了,泣道:“阿父要保重御体。”
乾顺看着太子稚嫩的面庞,心中忧虑,太子才十三岁……,暗叹一声,目光慈和地看着他,“阿父还能撑着,至少得到甘州,一切安定了……,总得给你留个稳定的局面。危局之时,最见人心,这一路上你要好好看着,哪些人得用,哪些不得用,心中要如明镜。……军中诸将中,唯四将最堪用,李良辅、悟儿思齐、罔存礼、移讹。良辅乃宗族子弟,最可信任;驸马悟儿思齐有将才,但任用时也当防悟儿家坐大,可以罔存礼制之……”
罔存礼丢了西平府,乾顺大怒要治罪,暗里却让仁孝上奏,保下罔存礼,就是为了让罔氏一族对太子感恩戴德,为其所用。
仁孝一边为父亲抚背,面上感动道:“阿父教诲,孩儿谨记。”